自行實施
A公司與B氏為某專利的共有人,依專利法第64條,雙方可各自實施專利無需對方同意。B氏因無製造能力,擬與C合夥成立D公司實施專利。問題是,B氏是否可主張委託D公司製造屬於自行實施專利權,非授權行為,從而免於專利法第64條中需共有人全體同意的限制,不需經A公司同意。
專利法第64條所規定的是“授權”製造,而非“委託”製造。
名詞定義:「委託製造」=「使他人製造」=「have-made」
=========
「委託製造」和「轉授權」的不同
上訴審並援引 Carey v. United States 案例,明確指出所謂「委託製造」之製造行為與「轉授權」之製造行為的差異,
在於「委託製造」乃由受託製造人(代工廠)單純地接受被授權人的委託,且僅為被授權人的利益所製造;
至於「轉授權」之製造行為,係轉授權之被授權人(sublicensee)在製造時,係為其自己或第三人之利益而製造。
請參見Carey v. United States, Ct. Cl. , 164 Ct. Cl. 304, 326 F. 2d 975 (1964)。
來源:授權契約與專利侵害
=========
=========
=========
"have made" rights are granted unless they are expressly prohibited
==================
請參見 CoreBrace LLC (CoreBrace) v. Star Seismic LLC (Star)案件
https://www.leeandli.com/TW/Newsletters/4166.htm
名詞定義:「委託製造」=「使他人製造」=「have-made」
CoreBrace則主張:合約中已明訂「專利權人仍保留所有未明示授與被授權人之權利」,「使他人製造」之權利應屬專利權人權利保留之範疇。法院未接受此一主張,並表示:「製造、使用及販賣專利物品之行為人,本質上當然包括使他人製造之行為」,該權利非屬被保留之行為。在合約未明訂排除被授權人有權「使他人製造」之情況下,專利被授權人之「使他人製造」之權利,不應受到限制。
該案中還清楚地說明:in other words, a right to have made is not a sublicense.
需特別留意:在合約未明訂排除被授權人有權「使他人製造」之情況下,專利被授權人之「使他人製造」之權利,不應受到限制。
所以,A公司要限制B氏的「have-made」權利,需要於合約 “明確“ 排除,即使合約中已明訂「A公司仍保留所有未明示之權利」也是不夠的。
此外,「委託製造」和「轉授權」的不同,可以參照Carey v. United States 案例。
https://casetext.com/case/carey-v-united-states-8
中文定義來源,請google,「授權契約與專利侵害—由英特爾控訴威盛案談起—王 仲 作者為執業律師」
在於「委託製造」乃由受託製造人(代工廠)單純地接受被授權人的委託,且僅為被授權人的利益所製造;
至於「轉授權」之製造行為,係轉授權之被授權人(sublicensee)在製造時,係為其自己(sublicensee)或第三人之利益而製造。
原文為:So the test is, whether the production is by or for the use of the original licensee or for the sublicensee himself or for someone else.
雖然是討論sublicensee和have-made的差異,但該判決已清楚地定義了委託製造(have-made),在本案例的情況為,僅為專利共有人的利益製造(被授權人)的利益所製造。因此,代工廠要特別留意,不可以為自己或第三人之利益而製造。
該判決中還有幾句話,說明的很清楚,production不需要personally。
Such a license is not restricted to production by the licensee personally or use by him personally or sales by him personally.
Nor need he take any personal part in the production.
最後,於CoreBrace案中,還提及了一種「Foundry right」,它的定義為「a licensee's rights to make a product and sell it under a third party's name」。需要這種權利的被授權人,應特別留意於合約中加入。
https://www.casemine.com/judgement/us/59146737add7b049342ae18d
The court distinguished Intel Corp. v.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946 F.2d 821 (Fed. Cir. 1991), as a case that was primarily about "foundry" rights, or a licensee's rights to make a product and 「sell it under a third party's name」, and as having been based on the parol evidence of the parties' intent in that case not to grant such foundry rights.
==================
约定形式:明示还是默示?
美国法院认为,在许可合同未有明确约定排除的情况下,指使制造权天然地、以默示的形式包含在了专利许可中。在Carey v. United States案[1]中,美国联邦索赔法院(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前身)认为,“制造、使用和销售”专利产品的许可自然地包括了让第三方制造产品的权利,该许可允许雇佣他人帮助生产、使用或销售产品,而不需要必须亲力亲为。因此,在合同未明确排除、或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指使制造权“暗含”于制造权中。
但对于代工厂权,目前美国法院大多认为需要结合对合同的解释来确定双方的许可范围是否包括代工厂权。I* Corp. v. U.S. ITC案[2]中,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认为,结合许可双方的意图、保留条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