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更新】
在這
Inventors Resources Tip of the Month有關 "Provisional Application Features的介紹:
* Provides simplified filing with
a lower initial investment with one full year to assess the invention’s commercial potential before committing to the higher cost of filing and prosecuting a non-provisional application for patent;
* Establishes an official United States patent application filing date for the invention;
* Permits one year’s
authorization to use 'Patent Pending' notic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invention;
* Begins the Paris Convention priority year;
* Enables immediate commercial promotion of the invention with greater security against having the invention stolen;
*
Preserves application in confidence without publi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35 U.S.C. 122(b);
* Permits applicant to obtain USPTO certified copies;
* Allows for the
filing of multiple provisional applications for patent and for
consolidating them in a single �111(a) non-provisional application for patent;這一點對於研發型的公司很有用,為了強先得到申請日只要有發明就搶先file provisional application,再於等到一年內,將這一整年的整合成一個申請案。
* Provides for submission of additional inventor names by petition if omission occurred without deceptive intent (deletions are also possible by petition).
其他我還知道:
* provisional application和國外優先權相同,可以主張複數個權先權、部分優先權
* 非英文申請案也可以不需要繳翻譯文
* 可以“徧移”專利權期間一年,這對醫藥、農藥的公司更為重要,因為新藥及新農藥還需要國家的允可才可上市,通常需要做很多的試驗,雖然大部分的國家都會規 定延長的條款,試驗的時間也許會長過最大可延長期間(臺灣最多可延長5年),所以對醫藥、農藥的公司可以發明完成後儘快申請試驗,利用“國內優先權”的方 式,將專利權期間往後徧移一年,又可以取得較早的申請日。
其他相關可參照哈金論壇的討論
●
哈金前輩對臨時申請案的叮嚀註 二: 美國是「先發明」主義的國家,雖然新穎性的規定中大部分是以發明日作為判定基準,有些法規中卻是以美國申請日為基準。例如美國專利法第 102(b) 條中的新穎性判定是以 "美國申請日" 作為判定基準。另外,依照美國專利法的 102(e)條的規定,審查委員可以引用具有較早 "美國申請日" 的已公開或獲准的申請案作為核駁其他申請案的引證案。
國外優先權日不屬於“美國有效申請日”,這點很容易忽略。
●
關於 US Porvisional Application for patent,其中哈金前輩有提到provisional application的專利期間計算可分為兩種:
(1)如果在 PPA 提出後的 12 個月內提出一般的美國專利申請案,並主張 PPA 的申請日作為優先權日,美國專利期限是一般申請案的申請日起算 20 年(過程中如果有延誤的話,美國專利會作適當的專利期調整)。
(2)但是如果是直接將 PPA 直接轉為一般申請案的話,美國專利期限是由 PPA 的申請日起算 20 年,由於起算日較早,因此期限日會比第一種情況早,所以大部分的申請人都不太會選擇直接將 PPA 轉為一般申請案。」
一開始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有第二種,provisional application使用第二種的話,一點意義也沒有,後來於某個日本文章看到了答案:
因為巴黎公約規定,只要是合約國的“
正式” 申請案,都可主張國際優先權,美國為了就是避開provisional application被其他國家視為“非正式”申請案,而不能在其他國家主張provisional application的優先權,所以才於1999年11月29日進行修法,加入第二種直接轉為一般申請案的方式。
【9月19日更新】在加入“第二種方式”的原因,這一篇解譯的更清楚:It used to be commonly believed that PCT conversions may be in jeopardy when a US provisional application did not have claims, under the theory that the US provisional was not a valid national application for some foreign countries. However, Congress amended section 111(b)(5) so that a provisional may be converted to a non-provisional and vice-versa. Because a provisional always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converted to a non-provisional, it is a valid national application under Article 4 of the Paris Convention.自己的想法
小 弟個人覺得“provisional application”相當於臺灣的”國內優先權”,因此若有需要利用到“provisional application”的好處時,在臺灣可以考慮使用國內優先權,至於這樣的使用要注意什麼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另一方面CA、CIP、或DA的子案所享 受到的並不像“優先權”那樣有那麼多的彈性,它比較像臺灣的“分割案”雖然這麼說會有點牽強,其實只要注意一下美國MPEP的用字即可知道美專實務中是有 刻意要將它們加以區別的,如「priority under 35 U.S.C. 119(e)」119條下的稱做priority;但是「 benefit under 35 U.S.C. 120」120下的稱做benefit,因此只要看到用字就可以知道他們是引用哪條條款,至於為什麼要設計”國內優先權”呢?試想在巴黎公約規定“國外優 先權”後,一個外國案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參考上述雖然不儘相同),如果國內沒有設計個“國內優先權”的話,是不是會造成“國外”和”國內”的不平等?
寫 這篇文章是為了,上述的「這一點對於研發型的公司很有用,為了強先得到申請日只要有發明就搶先file provisional application,再於等到一年內,將這一整年的整合成一個申請案」,如果過了一年之後怎麼辦?在做申請專利的策略上應考慮什麼?小弟最近還在閱讀 資料以及思考,往後的blogger內容也都會與這個題目相關。
===========================================
【8月25日】
今天看到和我上面所說的,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This application is filed in accordance with 35 U.S.C. .sctn.119(e)(1) and claims the
benefit of the provisional application Ser. No. 60/227,033 filed on Aug. 23, 2000, entitl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xture Tiling In A Graphics System."